
中国的第一个WWW网站http:// www.ihep.ac.cn/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许榕生研究员,1994年4月15日参加第一届全球3W会议,看到那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web站点,中国还没有就临时通知国内的同事们配合,紧急搭建了一台3W服务器,几天以后全球就发现了来自中国的第一个WWW网站http:// www.ihep.ac.cn/。”。当时还没有专用服务器,是在一台PC486机器上装上 Linux 操作系统运行 HTTP 软件实现了内容发布,所设计的网页比较简单,内容也不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已经是一个完整的网站了,与别的国家相比毫不逊色,此时距1990年12月20日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创立世界上第一个网站相比也仅差3年4个月。
在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意识的不断普及深入,又一大批意气风发的民营企业家下场,他们积极探索、通往直前,特别是在资本的支持下,逐渐走出一条以内容汇聚整合为主的商业模式。1996年6月,新浪网的前身“四通利方网站”开通;1996年8月,搜狐的前身“爱特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1997年5月,网易公司成立;1998年11月,腾讯公司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到了“门户网站”时代。随后,陆续出现了包括中国网(china.org.cn)、人民网(peopledaily.com.cn)、中华网(China.com)等网站。
我国自1994年4月实现互联网的全功能链接之时,即意味着中国第一个互联网络——中国科技网(CSTNET)的诞生,随后1994年7月中国第二个互联网络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开通,1996年1月中国第三个互联网络中国公众计算机网络(CHINANET)正式运营,标志着中国互联网的组网与入网等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开启了中国互联网大众化、商业化发展之路。
1994年5月15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开设了中国第一个WEB服务器《中国之窗》(china-window.com.cn),成为中国第一个综合信息类网站,并首开我国互联网对外宣传的先河。1995年1月12日,主要面向海外留学人员的《神州学人》杂志,经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以电子邮件订阅方式进入国际互联网,成为中国首家上网媒体。上网仅一年,他的直接订户就达到3000多户,不定期阅读者在15万人次以上。1995年10月20日《中国贸易报》电子版开播演示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以交互式阅读和超文本编排进入互联网,成为全国第二家上网媒体和首家上网报纸。此举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和报道,英国路透社闻知后立即前来洽谈,成为我国首家互联网信息的国外订户。其实,那时的中国互联网用户还不足3万,到1996年底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也才只达到10万左右。

互联网催生网络媒体
我们都知道互联网是为信息的传播和人与人的交流而构建的冗余网络,天生具有两大特性,一是网络技术、二是信息传播。从技术性角度看,互联网催生出网络经济、网络安全、网络通讯、网络营销、网络支付等现代社会新应用;从传播性角度看,互联网带来了网络新闻、网络出版、网络文化、网络影视、网络社交、网络直播等现代媒体新概念。
网络媒体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从事大众传播、公开传播,一对多、多对多传播,如人民网、央视网、新浪网、今日头条、微信、微博、搜索引擎、视听分享等,这些都具有强媒体属性,强媒体的概念是指传播的信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意识形态领域。另外像网络购物、网络广告、网络旅游、网络打车、网络下载、网络导航等等也属于传播,但可以归为弱媒体,因为他传播的信息主要是生活消费类或工具类。

图片来源:微信图库
我国自1994年4月实现互联网的全功能链接之时,即意味着中国第一个互联网络——中国科技网(CSTNET)的诞生,随后1994年7月中国第二个互联网络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开通,1996年1月中国第三个互联网络中国公众计算机网络(CHINANET)正式运营,标志着中国互联网的组网与入网等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开启了中国互联网大众化、商业化发展之路。
对于互联网来讲,构建互联网基础设施不是简单地为了通讯或组网,目的是为了通过信息的开发与应用,造福百姓,造福社会。所以在国际出入口专线和骨干网、域名体系构建设完成后,信息内容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与紧缺。
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批开拓者
也许是出于职业的幸运与机遇,在当时大多数国人对互联网还不知为何物的情况下,科技界和新闻界的一部分有识之士最先成为了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批开拓者。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和敢为人先的精神,才成就了中国最早一批网站。
1994年5月15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开设了中国第一个WEB服务器《中国之窗》(china-window.com.cn),成为中国第一个综合信息类网站,并首开我国互联网对外宣传的先河。1995年1月12日,主要面向海外留学人员的《神州学人》杂志,经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以电子邮件订阅方式进入国际互联网,成为中国首家上网媒体。上网仅一年,他的直接订户就达到3000多户,不定期阅读者在15万人次以上。1995年10月20日《中国贸易报》电子版开播演示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以交互式阅读和超文本编排进入互联网,成为全国第二家上网媒体和首家上网报纸。此举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和报道,英国路透社闻知后立即前来洽谈,成为我国首家互联网信息的国外订户。其实,那时的中国互联网用户还不足3万,到1996年底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也才只达到10万左右。

图片来源:微信图库
1996年1月2日,《广州日报》电子版通过新加坡报业集团的Web服务器进入国际互联网,发布广州日报消息。同日,《中国证卷报》电子版也在网上正式发行。1月13日《人民日报》综合数据库网络版在网上试运行。5月16日《中国日报》英文网站开通。12月12日央视网(www.cctv.com)建立并试运行,这是我国第一家上网的电视台。同月,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建立网站,这是我国第一家上网的广播电台。同期,1996年2月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成立,6月新浪网的前身“四通利方网站”开通,8月搜狐的前身“爱特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9月中国第一家ISP瀛海威信息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成立,10月中国第一家财经资讯类网站和讯网开通,等等。
1997年1月1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外文局主管主办的中国网(www.china.org.cn)正式开通,成为中国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同日,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人民网(www.people.com.cn)正式开通,内容不仅包括人民日报社所属十几个报刊,网页还开设了20多个专辑,由于其信息量大、权威性高、调阅速度较快,访问人数不断上升,到1997年11月底,网络版访问人次超过4000万次,每天平均访问人次达到40万左右。同年5月25日中国新闻社旗下的《华声月报》社 “《华声报》电子版”,正式亮相互联网,该网站不断打破原印刷月刊在信息服务上的制约,不仅做到每天有新闻上网,而且于7月底,开始向全球用户提供免费电子邮件传送新闻服务。
同年11月7日新华社举全社之力,整合全社资源,在建社66周年之际正式推出新华网,新华网利用自身的优势及时向用户提供丰富的新闻信息,使网络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另外,由人民日报社和默多克新闻集团联合创办的“笔电新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后,于1997年1月15日正式开通Chinabyte网站,Chinabyte以中文IT信息内容为主,宗旨是“在中国,用中文,为中国人”,向在中国的外资企业提供专业的信息服务,3月IBM付费3000美元在该网站发布广告,成为了中国第一个网络广告。

图片来源:微信图库
1997年也是网络论坛发展的元年, “瀛海威时空”最早开辟的网站电子论坛(BBS),以其网民参与、互动表达成为了当时网络信息交流的新天地,一时间许多商业网站争先模仿,纷纷开设论坛服务,其信息传播效果在当时影响巨大。1997年9月中旬,世界杯足球赛亚洲区预选赛开始后,国人的注意力集中到中国足球队能否冲出亚洲,不少网站为此专门开辟了供网友论球侃球的论坛。10月31日,中国足球队在大连金州赛场败于卡塔尔队,一时间各论坛“泣无声”。然而两天后,一位署名“老榕”网友的一则《10.31大连金州没有眼泪》的帖子出现在论坛中,这篇催人泪下的文字在网民中立刻引起轰动,仅四通利方论坛“体育沙龙”在48小时内,就被点阅了2万多次,而且不断被网民转贴和评论,几乎传遍了所有的中文网站。不少人还将其传送到报纸编辑的电子邮箱中,希望报纸全文刊出。
随着中国互联网用户增长,1998年和1999年网络媒体的传播格局基本形成。一是中央主流媒体网站继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网开通之后,光明网、央广网、国际在线、中国青年网等也相继开通上网,其以大量权威的原创内容,打造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国家网络媒体方阵。二是一大批以民营资本为主的商业化网站,如搜狐网、网易网、腾讯网、新浪网在1998年相继开通,他们汇聚国家和地方各新闻媒体信息,以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务形成二次传播,以灵活精准的网络广告形成盈利模式,网站规模不断扩大。这四家网站日后成长为中国的四大新闻门户网站,开启了中国网络媒体的商业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