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知养殖从业不易,共谋水产行业繁荣。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不标题党。用养殖人的语境,让你在短时间内享用一份精品! 在盛夏的高温季节,不少鱼池水面漂浮着一层厚厚的绿色黏膜,这是由于大量浮游植物死亡后,其尸骸漂浮于水面而形成,俗称“水华”。在介绍“水华”的清除方法之前,有必要分析一下水华产生的原因和对水质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渔业水质管理中,对养殖水体中出现“水华”的现象,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这里不准备进行全面分析讨论,但需要进行简洁澄清。否则,以讹传讹,贻害无穷。 一、出现“水华”的主要原因 养殖水体中出现“水华”的主要原因为: 一是鱼种种类放养不合理。 在精养池、或者施肥量较高、或者有生活污水排入的鱼池,或者纯粹没有搭配滤食性的鱼塘,水中营养盐类含量丰富,能促进鱼腥藻、铜绿微囊藻、螺旋藻、颤藻等蓝藻大量繁殖,若此时能摄食这些藻类的花白鲢和罗非鱼等滤食性鱼类的数量较少(更不说完全没有配养),以致大量浮游植物得不到利用,在水中自然老化而死亡。 二是施肥不均。 一般是前期施肥量过高,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后期缺肥或追肥不及时,浮游植物细胞随即衰萎而死亡,这些死亡后的浮游植物漂浮于水面,从而形成“水华”。 二、“水华”的益处和坏处 据笔者多年的研究和观察,鱼池中有少量“水华”,不仅对鱼类无害,还可提高生长速度。这是因为出现水华的鱼池,浮游植物丰富,溶氧和鱼类的食料充足。 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当水华数量过多覆盖鱼池1/3或大半水面时,阻隔了太阳能进入水体,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水中溶氧减少,加上水华腐烂分解消耗氧气,恶化水质,对鱼类造成较大危害。 三、对“水华”的理论误区 1.水华不宜作为饵料。 因为“水华”主要是由蓝藻、绿藻组成,蓝藻的饵料价值不高。所以国内外都有资料报道,认为蓝藻体内含有一种抗胰蛋白酶的物质,鱼类难以消化且饵料价值不高。 但近年来的研究也表明,“水华”同其他藻类一样,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其蛋白质平均含量为43% ,并具有全部的必需氨基酸,脂肪平均含量为11% ,主要组成是不饱和脂肪酸,糖类平均含量为6.3%,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是鱼苗、鱼种和成鱼的优质饵料。 2.对水质危害较大。 很多资料报道,蓝藻在生长过程中分泌一种藻毒素,对鱼类生理代谢产生有害物质,而且蓝藻死亡后其尸骸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羟胺、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具有毒副作用,严重时引发鱼病,不仅引起大量死鱼,甚至还"耸人听闻"的说,当牛羊饮了此水后,也会中毒死亡。 但据笔者多年研究试验,鱼池中有适量的“水华”,不仅对鱼类无害,还可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这是因为出现“水华”的鱼池,水中营养盐类含量丰富, 浮游植物生长旺盛,溶氧和鱼类的食料充足。 只是当“水华”数量过多时,阻隔了太阳光进入水体,水中溶氧减少,加上“水华”自身腐烂分解要消耗氧气,从而恶化水质,才会对鱼类造成较大的危害。 四、不当(错误)的“水华”防治方法 在上列理论的误导下,很多人发现鱼池中出现“水华”时,就采用以下错误的“水华”防治方法。 1.用硫酸铜杀灭“水华” 采用硫酸铜等重金属盐类进行杀灭,不仅破坏水质环境,而且对鱼类可能产生毒害作用,影响正常生长。由于硫酸铜是一种重金属盐类,使用后易产生毒副作用,在16-30度时,温度每升高10度,硫酸铜对鱼类的毒性增加近两倍,当温度在35度以上时更容易导致鱼类中毒。 首先,硫酸铜在水中溶解后所产生的硫酸根离子,在缺氧的条件下还原成硫化物和硫化氢两种有毒物质,对鱼类产生了强烈毒害作用。 另外,硫酸铜可使鱼产生慢性中毒症状,影响其正常生长。硫酸铜的铜离子通过渗透作用进入鱼体,破坏造血组织和损害肝胰脏细胞,还可引起鱼的肾细管扩张及组织细胞坏死,降低肠道消化酶活性,抑制鱼类正常生长。 还有,硫酸铜还可诱发其他鱼病。一方面是因为使用硫酸铜后降低了鱼体抗病力,导致病原体趁虚而入,尤其是增大了细菌性鱼病的感染机率;另一方面,它还可直接引发小瓜虫等某些寄生虫病。 用硫酸铜消除“水华”在使用初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一周后或稍长时间会再次出现“水华”。若继续使用硫酸铜,水体污染加重,产生的危害将会更大。 2.用草木灰或生石灰杀灭“水华” 草木灰和生石灰的碱性可加速“水华”的腐烂,从表面上看“水华”在短期内消失了,然而,因草木灰和生石灰中含有钾、钙等营养元素,特别是钙元素有提高藻类叶绿素光合作用的功能,加之死亡后的藻类体内所含氮、磷释放于水中,又促使藻类大量繁殖,从而形成新的“水华”,并且数量会更多。 3.采取大量换水或停止施肥的方式,遏制“水华”的形成 有的采取大量换水的方式,遏制“水华”的形成,造成资源浪费和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也有些养殖户则干脆采用停止施肥的方法来控制“水华”,从而导致养殖产量大幅度下降。 虽然这两种方法能有效地控制“水华”形成,但它造成资源浪费和养殖产量大幅度下降,将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五、正确的“水华”防治方法 在此,我们特别提醒养鱼朋友们,尽量不要采取上述得不偿失的方式消除“水华”。当鱼池出现大量“水华”时,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消除。 1.及时打捞:因“水华”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在鱼池下风处,将“水华”捞起投放到其它鱼池中, 捞取“水华”投喂罗非鱼种和鲢鳙鱼类,均可获得较高成活率和增重率,作为饲料供鱼类摄食,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据笔者多年研究试验,捞取“水华”投喂鱼苗和夏花白鲢鱼种,均可获得较高成活率和增重率。近年来的研究也表明,“水华”同其它藻类一样,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是鱼类理想的食料。将“水华”捞出投放到其它鱼池中,达到化害为利的目的。 2.补放苗种:当水中含氮量在2mg/L以上,含磷量在0.1mg/L以上时,发生“水华”的频率增大,因此,很多资料把“水华”形成的原因归结为水体富营养化所致。然而,在很多高产养殖水体中,其氮磷含量远远超过这一指标,但不出现水华,其根本原因就是浮游植物能够被鱼类摄食利用。 在经常出现大量“水华”的鱼池,每亩水面补放白鲢苗种100~200尾,既可有效防止“水华”的产生,又能增加养殖鱼产量。 3.药物控制:尽量选择晴朗有风天气,在下风口“水华”藻类密集处,泼洒杀灭藻类药物,清除水华。慎用生石灰。 4.均匀施肥:施肥不当可促使“水华”的形成,一般是前期施肥量过高,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后期缺肥或追肥不及,浮游植物细胞随即衰萎而死亡,这些死亡后的浮游植物漂浮于水面,从而形成“水华”。 苗种放养密度较高的鱼池,放养密度较高的鱼池,施肥的间隔期不宜过长,一般以2~3天为宜,高温期最好是坚持每天施肥,在施肥时,做到少量多次,并适当补充微量元素,始终保持水体透明度在20~25厘米之间,这样既可避免“水华”的出现,又能满足滤食性鱼类的摄食需要,有利于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5.移植水草:移植水葫芦、浮萍等植物可抑制“水华”生长、繁殖,同时可以改变水质,防止水质老化。 6.其它 虽然消除“水华”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都不能从根本上消灭“水华”,相对而言,生物生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其内在优越性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由于蓝藻大多没有细胞核,极易受到病毒和真菌的攻击,为研制噬藻菌类和病毒提供了可能性。 另外,蓝藻有气泡结构,具有上浮和避光作用,针对多数蓝藻上午下沉,晚上上浮的习性,可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蓝藻生长,培养优势菌类种群,调节氮磷比例是解决水华现象的最佳途径。 西南渔业网备注:本文对于蓝藻与“水华”相关的一些说法,与我们的惯常认识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和借鉴。 (来源:河北渔业 2006年05期) (作者:杨越峰,王宁。工作单位:山东德州市德城区水产局) (原文标题:“水华”防治有误区 科学利用或清除) (西南渔业网对内容有适当修改及调整并配图) 另请参阅:蓝藻的前世今生和来龙去脉:采取综合有效方法,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水产实践人士,共谋渔业繁荣!敬请关注我的头条号@渔人刘文俊,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西南渔业网和养鱼第一线公众号,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水质##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水产养殖##水# 上一篇12种螃蟹的辨别图片,认识不同的螃蟹和吃法下一篇大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