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鳛鳛,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怪鱼(见《汉语大词典》)。根据记载,鳛鳛是一种“有翅膀”的鱼。《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涿光之山,嚣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中多鳛鳛之鱼,其状如鹊而十翼,鳞皆在羽端,其音如鹊,可以御火,食之不瘅。”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涿光山下嚣水,多鳛鳛之鱼,如鹊而十翼,捕之可以御火。” 而贵州遵义习水县(鰼水县,1959年改鰼为习,顺应简化的潮流)的鰼水,也就是因为水中有这种鱼而得名。仁怀厅志》:“(赤水河)丙滩以下至夹子河口,50里内产鳛鱼”。 鳛的得名,即翕也,習也,也就是动翅的意思,当是这种魚的鱼鳍较大,游动时扑闪鱼鳍的幅度大,就像鸟之飞行(也可能这种魚善越出水面滑行,参考飞鱼、鲤鱼跳龙门一类)。 这里要点一下習字,習这个字的本义,通常解释为练习。《礼记•月令》:“﹝季夏之月﹞鹰乃学习。”陈澔集说:“学习,雏学数飞也。”这里这个学习,《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小鸟学飞”。但在解释習字的时候,用的也是《礼记•月令》这一条文例,但将習之本义又解释为“鸟不断练飞”。而《汉语大字典》又将習字的本义解释为“鸟类频频试飞”。 仔细分析一下可以知道前述《汉语大词典》在这两处的解释是不统一的,和《汉语大字典》也不统一。笔者在这里要指出的是《礼记•月令》这一处学习的习,就是飞的意思,例如习习,《楚辞•九辩》:“骖白霓之习习兮,历群灵之丰丰。”朱熹集注:“习习,飞动貌。”晋左思《咏史》之八:“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唐卢照邻《释疾文•命曰》:“野有鹿兮其角兟兟,林有鸟兮其羽习习。”而《汉语大词典》解释习习的本义为“频频飞动貌”也是不确切的。 造成这种混乱的原因在于,我们往往把習的本义理解为练习,而说文解字又说:“习,数飞也”。所以就只能将练习和飞行硬拉扯起来关系,就说习是“学习飞行”。然后也误解了数飞的本义,硬将数飞和练习飞行拉扯起来,就说数飞是“鸟类频频试飞”,导致逻辑非常混乱。 实际上,数飞就是飞,只不过从翅膀之频频动作的角度来指飞(滑翔也是一种飞,但这时翅膀几乎不动,不是一种典型的飞)。习字的练习义并不是练习飞行而来,其由来的线索是可以从系统性方法得出的,我们以后再说。 |